相机M档(手动模式)其实就像你自己当“灯光师+导演”,手动调整3个关键参数来控制照片的亮度和效果。
通俗来说:
M档=你自己决定“进光量多少”“快门速度快慢”“画面噪点多少”,适合想精准控制画面、玩创意的场景(比如逆光、夜景、人像虚化等)。
先搞懂3个核心参数:光圈、快门、ISO(俗称“曝光三要素”)
1. 光圈(符号:f/数值,比如f/1.8、f/8)
作用:控制镜头“瞳孔”的大小,决定进光量和背景虚化程度。
数值越小(比如f/1.8):光圈越大,进光量越多,背景越虚化(适合人像、特写)。
数值越大(比如f/16):光圈越小,进光量越少,背景越清晰(适合风景、大场景)。
类比:像窗户的大小——窗户开得越大(大光圈),房间越亮,窗外的树越模糊;窗户开得越小(小光圈),房间越暗,窗外的树越清楚。
2. 快门速度(符号:数字,比如1/125s、1/4000s)
作用:控制快门开合的速度,决定画面的“动态模糊”和进光量。
数值越小(比如1s):快门速度慢,进光量多,容易拍出动感模糊(比如流水、夜景车轨)。
数值越大(比如1/1000s):快门速度快,进光量少,能凝固瞬间动作(比如运动、飞鸟)。
类比:像窗帘开合的速度——窗帘慢慢拉开(慢快门),房间亮的时间长,窗外走动的人会模糊;窗帘“唰”一下快速拉开又合上(快快门),房间亮的时间短,窗外的人动作被“定格”。
3. ISO(感光度,比如ISO 100、ISO 3200)
作用:控制相机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,数值越高,画面越亮,但噪点(颗粒感)越多。
类比:像房间里的灯光亮度——光线暗时(比如夜景),需要调高ISO(“开灯”)让画面变亮,但“灯”开得太亮(ISO太高),墙面会显得粗糙(噪点多)。
M档怎么用?分3步走:
第1步:先确定拍摄场景和效果
拍人像:想要背景虚化(比如奶油般的模糊)→ 用大光圈(f/1.8-f/4),快门速度至少1/125s(防止手抖模糊),ISO尽量低(ISO 100-400)。
拍运动/飞鸟:想要凝固动作→ 用快快门(1/1000s以上),光圈f/5.6-f/8(保证主体清晰),ISO根据光线调整(光线暗就调高,比如ISO 800-1600)。
展开全文
拍夜景/星空:想要画面干净→ 用小光圈(f/8-f/16,增加景深),慢快门(10-30s,进光量足),ISO尽量低(ISO 100-400),记得用三脚架(快门慢会手抖)。
第2步:调整参数顺序(新手建议)
1. 先调光圈:根据你想要的虚化/清晰效果,确定光圈大小。
比如拍人像,先选f/2.8,此时镜头“瞳孔”大,进光量多。
2. 再调快门速度:根据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,确定快门快慢。
比如拍静止的人,快门1/125s够了;拍跑步的人,快门至少1/500s。
3. 最后调ISO:看画面亮度是否合适,光线暗就调高ISO,光线亮就调低。
比如光圈f/2.8、快门1/125s时,画面太暗→ 把ISO从100调到400,画面变亮;如果太亮→ 调低ISO或缩小光圈(比如f/4)。
第3步:看“曝光指示表”判断是否过曝/欠曝
相机取景器或屏幕里有个类似“天平”的标尺:
指针在中间:曝光正常(理想状态)。
指针偏右:画面过亮(过曝)→ 调小光圈(比如从f/2.8→f/4)、加快快门(比如从1/125s→1/250s)或降低ISO。
指针偏左:画面过暗(欠曝)→ 调大光圈(比如从f/8→f/5.6)、放慢快门(比如从1/500s→1/250s)或提高ISO。
新手常见误区:
1. 拍人模糊?
可能是快门速度太慢(比如1/30s),手一抖或人一动就糊→ 快门至少1/125s(拍运动用更快快门)。
2. 夜景全黑或全白?
全黑:快门太慢+ISO太低→ 放慢快门(比如30s)+调高ISO(比如800);
全白:快门太快+光圈太大→ 加快快门(比如1/1000s)+调小光圈(比如f/16)。
3. 画面噪点多?
什么时候用M档?
光线复杂时:比如逆光人像(背景亮、人脸暗),自动模式容易拍成人脸黑、背景过曝,M档可以手动压暗背景、提亮人脸。
玩创意时:比如用慢快门拍车流尾灯(光轨)、用大光圈拍“光斑”效果,只有M档能精准控制参数。
进阶需求:比如拍星空(需要快门30s内、光圈f/2.8、ISO 1600),自动模式根本做不到。
一句话总结:
M档就是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——光圈、快门、ISO这三个旋钮,你拧哪个,画面就按你的想法变。刚开始可能手忙脚乱,但多拍几次,就能摸清“光线不够就调ISO,想虚化就开大光圈,想拍清楚动的东西就加快快门”的逻辑啦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