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说的是“AI量化”,区别于传统量化。
量化相对主观而言,以数量化的方式产生信号,“机械”执行信号。
但传统量化之于主观量化,并没有明显的优势。至少在国内这些年,仍然属于资管的边缘部门。
传统量化,更像传统技术分析的自动化版本。
只不过人工画K线,变成计算机来计算。金叉,通道突破等。技术分析的缺点,传统量化也有。
做得好一点的,加上超参数优化——对参数空间进行遍历,进而找到最优的参数集。——这一点看起来高级了一点点。
规则信号最大的问题,不好优化,就是hard-code的。而且更多的规则不好组合在一起,一般就是M条中满足N条这样的逻辑,不能更加模糊地组合到一起。
而多因子就没有这个问题,技术面,基本面,另类因子,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按不同的权重复合到一个策略里,这样模型的预测能力就大幅度提升。
另外,通过排序算法,我们需要找出相对更优的股票、期货组合持有等。
StockRanker梯度提升树、排序学习用于股票排序 | gplearn和DeepAlphaGen端到端的因子挖掘系统(开源)
好消息是,私募机构至少当下的主流都是多因子。
多因子很适合拥抱机器学习,深度学习。
因子,对应就是机器学习里的特征工程。
自动特征工程,自动参数优化,在AI领域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。
因此,咱们Quantlab后续的计划,主要是支持多因子策略,甚至端到端去构建的。StockRanker梯度提升树、排序学习用于股票排序 | gplearn和DeepAlphaGen端到端的因子挖掘系统(开源)
Qlib本身就是AI-驱动的量化平台,它更加彻底,压根不支持传统量化。
交易模板也仅有一个top K的轮动策略。
当然,它主要精力花在各种前沿的模型上,而不是因子挖掘和筛选上。这一点上qlib走错了方向。
AI量化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,它的形式非常统一,我们更多是去积累高质量的因子,而不是花心思去“凑”参数。这一部分甚至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去大量产生,筛选。
比如gplearn和DeepAlphaGen这样的因子筛选框架。
咱们下周要重点在这块上发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