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这些疑似刘慈欣当年在互联网早期的发言,网友们显然是炸开了:
有人说:原来,你竟然是这样的大刘啊!什么科幻文学大师?,不过是如此的低俗、下流、龌龊与无耻啊!
更有人说:大刘笔下的《三体》里,怪不得对女性的描写,有着暗戳戳的偏见呢——原来,刘慈欣在现实生活中,就是一个针对女权的男权主义之代表啊!
也有人评论说:怪不得刘慈欣的《三体》中,会贯穿着所谓的“暗黑森森法则”,现实中其所言的“人分三六九等”;对人说话也是两面三刀……这不正是其真实思想的折射吗?
其一,我们尚不知这些被扒的言论,到底是不是刘慈欣本尊当年所为,因此,还要存疑到当事人回应为止。
那么,现在不妨先假设一下:这就是刘慈欣本人当年的发言,但是,我们也仍应就事论事才行:
毕竟,彼一时、此一时也,当年,还只相当于一个“素人”时期的刘慈欣,即使确实说出过这些话来,也只能说明人性存在的复杂性和真实性而已。
毕竟,“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”,作家们也概莫能外;甚至,纵观中外文学史,可以说,作家们的人性要比普通人更为复杂多变——这,就是最真实的人性!
其二,读者、观众们总爱将作家、艺术家们演绎的作品,与作者、表演者本人幻化为一体,这显然也大可不必。
作家笔下的理想式人物,或是反理想化人物,都不可能完全与作者或表演者本人划等号;甚至,作家与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,所形成的人格分裂之态势,也大都有可能出现。
生活的真实,与艺术的真实是两码事。艺术作品中的人物、思想,与现实中的演绎者不要混为一谈,否则,失望就会是必然的。
当然,人们对于艺术家们,大多会有一种不自觉的过高期望:希望他们与自己的作品中表达的人格与思想,能一样的迷人、多情、善良、崇高,但是,这样的艺术家也似乎凤毛麟角地存在于生活中。
在真实的人生中,能做到艺术家与艺术作品高度统一的人,又有几何呢?他们真正私底下的生活与品格,又有几个真的会展露给人们看呢?
甚至,包括中外历史上无数的伟大人物,也都无法事无巨细地将私下的人生展开给世人看,否则,人们也一样会失望的:原来,这世上,根本就没有完美的英雄和伟大到毫无缺点的人物啊!
这样说,并不是想给刘慈欣翻案、叫屈——或许,这些真的就是大刘当年的发言,因此表露出另一个真实的刘慈欣而已。
如果人人都被这样无限“扒皮”,互联网上几乎寻不到一个完美之人了吧?所以,即使这就是大刘的发言,也只能证明:知名作家刘慈欣,也逃不脱人性的真实性罢了。事实上,谁都曾有人性低劣之时,只不过没有揭开给世人看罢了!
在不同的时期,不同的环境,不同的认知之下,人都会有不同层次的表现,这很真实,也很现实。所以,作为读者,或者粉丝们,面对你们所粉的名人,其实,不要将他们想得太好,也别想得太坏。
对于真有如此之“旧日大刘”,我们当然也可以予以嘲讽和批判,但是,也要实事求是!
比如,“人分三六九等”之语,虽然难听和残酷,可难道不就是“社会达尔文主义”思维者们,会常有的表达吗?况且,这难道不正是对现实社会较为契合的一种描述吗?
还有,所谓“如果睡你老婆一夜,可以考虑借钱”,这是有一个前面的语境作铺垫,显然,路人的话,更像是一个骗钱的网络诈骗者吧?用这样的话回骂,相信很多网民们都干过。
真话如果伤到了你,不能怪真话本身和说真话的人,要怪,还是怪本就如此真实得可怕的现实吧!
个人会说出内心真话,特别是在大家均以为“你不知道网络后面是不是一条狗”的互联网初代,那时,还没有实名制,那时的网民们更能在网上说出自己的真心话来。
只要他们并没有触犯其他人的利益边界,发出了一些真实而刺耳的声音,也可以理解。其实,现在的我们,也没必要太过瞎操心,这样只会影响到自己当下的“正能量”之心态与奢望。
相反,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在互联网的世界里,戳掉了自己或一些群体们,幻想出来的无所不能、完美无缺“偶像”之“粉色泡泡”,多了一些真实、清醒的认知,反而是一大好事!也能让人们更早、更多地从弱智和反智群体中打怪升级而出。这样更能让我们的高远理想与美丽幻想,可以更多地留给值得的现实中人或事物。
其三,不过,在这里,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,那就是近年来,开始流行一股“批斗风”,特别是批判各界的名流,这很能引发流量与关注。
但其本质上,却是一些思想不同的群体,借助群氓们的乌合之众思维与势力,以达到获取所谓“爱国生意”的流量与利益,并顺道实现自我思维、观点之私货的夹带。
比如,过去的所谓批倒“公知”风——只要给那些文化精英、社会精英戴上一个“公知”的帽子,就开始了标签式的污名化,其本质,就是一些偏执观念的舆论操纵者,洗脑底层民众之后,狂欢式的“反精英主义”思维在兴风作浪。
事实上,在真正平稳、安定、正常运行的社会里,刘慈欣所言相对的“三六九等”阶层之分化,这不正是肉眼可见的一种现实描绘与客观存在吗?
这就像有些人硬性地追求所谓“绝对的平等”,又真的可行吗?显然,人性的真实、现实的客观与历史的真相,都已证明和正在证明着我们追求的平等,或许,只能是无限趋近于“相对性”而已!——因此,“阶层化”的另一说法之“三六九等”,又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呢?
况且,在我们的社会中,总有人把文学无限上升到某种高度,一定要以更多非文学、非文艺的标准,来决定作品的高低,更要以此决定作家、艺术家们的生死命运,这样往往会窒息和玩坏了文学与文艺!
像最近对莫言的所谓批判,甚至还有某“左棍”,更是声称:刘慈欣的《三体》,因为引子中写到了某个特定的时代,所以思想问题要比莫言更严重云云。
由此,或许就能知道,为何我们的国度里,很难出现可以令全世界人民折服的伟大作品之原因了——在“全球历史上最伟大的百部作品评选”中,中国只有古典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入选,而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,包括已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,都没有作品入列,这是不是已能说明问题了?在一个缺乏宽容、自由的“百家争鸣”之环境下,何以有创新性、创造力出众的事物能“百花齐放”呢?
所以,对于具体的人,哪怕是名流的作家等人,我们其实只要对其小说有一种“爱看就看,不爱看就滚蛋”的态度就行了——你又不是跟人家搞对象,还要如此寻东找西地细究其人品?如果都拿着作者的人品,去鉴定其作品的话,你觉得那些作家、演员们,文字还能读吗?戏还能看吗?歌还能听吗?
如果真把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曾经的匿名性言论,或是私底下的话语,都给扒拉一遍,只怕这些名流从此皆可被批倒了——只是不明白:为何我们的文化之下,人们常会有这种对于他人,有着无比纯洁、高尚之幻想的不切实际奢望呢?只要想一想自己吧,你是这么完美的人吗?
所以,在这个并无完人的世界里,用平常心看着那些光鲜的名人们,容忍他们在私底下,还可以有另一幅市井小民的形象吧!如此真实有缺陷的他们,其实不也是一种“小可爱”吗?
当然,对于另外一些人,为了不可告人的私利之目的,更是要狐假虎威地借用权力之手,对文艺及文艺家们实施胡锡进所言的“个人化的政治正确审查与批斗”,这些人真的是活错了时代!——你们还是回家找个红袖箍,梦回你们在现实中,却再难回去的幻觉中吧!【原创评论:瑜说还休】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